約14年前,台中市政府推行眷改計劃拆遷計畫,鼓勵民間參於此都更計畫。當時86歲的黃永阜面臨兩難選擇——他是該地區的最後一位居民,他被要求接受補助並收拾家當搬遷到其他地方。
但對黃永阜來說,那裡即是他唯一知道的家。黃爺爺出生於中國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隨國民黨軍逃往台灣,當時他被安置在臨時搭建的眷村一住至今。他也沒想到當時政府提供的「臨時」住所,到最後並沒有其他安排,就這樣默默地變成最終的家:「當我來到這裡時,這個村莊有1200戶人家,我們都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坐著聊天,」他回憶著收到搬遷通知時的情況:「然後每個人都搬走了或者去世了,我變得孤獨。」
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/ 達志影像,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
無處可去的他,轉向藝術來緩解無聊的生活。首先,他在他的平房上畫了一隻小鳥,接著,他繼續在村莊的空置建築上作畫。直到2010年,大學師生旅遊途中偶然發現了村莊,在聽到黃爺爺的故事後,發誓要提供幫助。他們拍了幾張村里的照片, 發動「搶救彩虹村」活動 籌款活動和請願,以免彩虹眷村遭到拆除。
這條消息迅速傳播開來,「彩虹爺爺」因此誕生。這座色彩繽紛的村莊,成為吸引遊客的巨大力量,不僅創下年逾百萬到訪人潮,更獲選英國旅遊網站全台十大Instagram打卡點、日本網友最想去的拍照景點與國際知名旅遊指南《孤獨星球》(Lonely Planet) 新書「世界的祕密奇跡」評選為全球值得探訪的景點。而這波人民的提問聲音與延伸而來的經濟效益,震撼了國家的心臟:「政府已經答應我,他們會保留這個村子和房子,」 黃爺爺說:「我非常高興和感激」。
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/ 達志影像,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
Photo Credit: Shutterstock / 達志影像,城市美學新態度提供
延伸小貼士
由於彩虹眷村產權複雜,台中市政府於2005年11月完成「已騰空眷村土地變更都市計畫可行性先期規劃案」,也鼓勵民間參於此都更計畫。至2005年11月,台貿五村、馬祖二村、干城六村剩40多戶人口,2007年12月除建功路南側、春安路底尚有部分住戶及春安社區活動中心外,三眷村大部分已騰空圍上圍籬,2012年三眷村與彩虹眷村併為建功自辦重劃區開發與整地,拆遷戶分別安置在國安國宅、虎嘯國宅、福聯社區或部分自宅,而現在原址人口多已遷出。春安里因眷戶大量遷移,至2016年現存戶約剩345戶、909人,彩虹眷村則剩彩虹爺爺黃永阜夫婦居住 。
本文經城市美學新態度授權刊登,原文發表於此
同場加映
責任編輯:古家萱
核稿編輯:劉怡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