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.人生.黃一峯》從美術設計到自然寫作的斜槓人生


很多人以為寫了許多本科普書籍的我,是生態相關科系的科班生,其實我所學的是美術設計。美術對我來說,應該是家族遺傳的天份,家族裡包括我在內,共出了6個設計師,也不知道是耳濡目染還是基因使然,家人們對於美學的概念,都有獨道的見解。

除了畫畫之外,大自然的事物是我從小就感興趣的,不過我對於學習並不在行,消化不了課本裡許多生硬的知識,所以我還是就讀設計科系。雖然學的是設計,卻沒有忘記對大自然的喜愛,高三的畢業設計,就選擇以自然為題材來創作,直到大學的畢業專題,仍然離不開自然。

畢業之後,我到一位著名設計師的公司上班,卻因為不適應早上得準時打卡,下班時間遙遙無期的生活,3個月試用期一到就逃離了我人生中唯一一段的上班時光。2001年,我接到遠流出版公司委託的第一份自然圖書的美術編輯工作,當時只做過平面設計的我,在短短兩週內惡補了圖書的設計編輯方法,還好這本書是系列叢書之一,有前輩設計師的版型可以依循,所以順利在截稿日完成設計任務。就這樣,我編排設計了第一本自然類的圖文書籍。

2004年在大樹文化擔任企劃的好友吳尊賢的引薦下,我受聘擔任特約美術設計。在這之前,大樹文化的自然書籍一直是我走入自然的教科書,甚至每本書都還特地包上書套珍藏著,沒想到有這麼一天,自己可以進到最喜歡的出版社,從一個讀者(使用者),變成編輯設計者。

記得張慧芬總編輯第一次交付工作給我的時候,我緊張地問她對於這本書有什麼要求,她說:「照你自己的風格做,好讀就好。」其實我們都知道,沒有要求是更加困難的。當時,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規定:在設計每本書之前,要把書的內容讀過一輪。有個朋友問我這是編輯做的事,你只是美編,幹嘛自找麻煩?但我認為唯有這樣,才能真正暸解作者書寫的內容以及希望呈現給讀者的樣貌。在有限的排版設計時間裡,要讀完數萬字的內容與幾百張的圖片,老實說是相當吃力的,但至今我仍一直保持這個職業習慣。

在大樹編輯的第一本書是《台灣賞蟬圖鑑》,一開始我很興奮地讀完整本書,但真正進入編輯設計之後,說真的,沒有一刻不感到痛苦!全書一共介紹了59種台灣本土的蟬,每一種類的蟬都有雌、雄兩張標本照,每種標本照還分成正面與背面。為求排版精美而且方便讀者比對,我決定要幫每一張標本照去背景,等於光標本照片就有236張圖要去背。若用直接選取色塊方式,蟬的透明翅膀很容易直接消失或缺角,因此只能依著牠們的細細翅脈慢慢地一點一點拉線,慢慢地剔除背景。就這樣,每天加班熬夜,原本預期一個月的編輯設計時間,硬拖稿了半個多月,害我差點丟了工作。還好,這本書在2005年獲得金鼎獎最佳美術編輯獎的肯定。我常常在想,評審之中是不是有人也做過類似的去背工作,懂得其中的血淚,才把獎頒給我吧!

一本圖文書設計到完稿之後,幾乎每個出版社都會在印刷時派人到印刷廠盯印,有時是派美編,更多時候是文字編輯前往,在看過幾輪印樣確認之後就會離開。但自從我設計的第一本書開始,我都待在印刷廠,從第一台(書籍印刷用語,一台等於一張紙印16頁)看到最後一台,最長紀錄曾經在印刷廠待28個小時。因為我知道美術編輯是最暸解全書色彩的人,尤其是生態照片更是不該有色偏,不然對不起辛苦在野外守候拍攝的作者(這大概也是因為我自己野外拍攝經驗的投射吧!)。這些做書的習慣也許與眾不同且辛苦,但能對得起作者的作品,讓我甘之如飴。

幫出版社設計書籍的最大好處,是可以第一手吸收我最感興趣的自然知識,還可以與專家作者們面對面交流自然經驗,自己一有時間就往自然裡跑,一邊收集自然物來創作,一邊觀察與拍攝野生動物。到了我美編人生第5年,大樹文化的張總編見我對自然這麼狂熱,問我要不要自己當作者,就這樣,我的第一本書《自然野趣D.I.Y》在她的鼓勵下出版了。很感激當年她給予我這個機會,讓我至今仍然對於出書保有理想與堅持。

在大樹文化的工作經驗教會我,一本書帶給讀者的觸動,永遠不只是點,它會慢慢變成一條線,甚至是面的影響。編輯的工作習慣對我來說不僅只是運用在出書這件事,像我現在帶領的自然課程與活動,也都是在重複使用編輯者的概念,將自然的知識吸收、轉化、美化變成聽眾學員感興趣的內容,這都是職業習慣的影響。

2020台北國際書展兒童與青少年圖書的評審總結中,描述我是個「兼具美術設計、DIY達人、蠻荒探奇及參與生態保育的斜槓作者,真實身分是一位被耽誤的怪咖漫畫家。」其實他們還少說了兩樣:生態攝影師與自然導師。但看似跳躍式的斜槓身分,都跳脫不出使用者與創造者身分角色的轉換。我其實一直在做編輯與整理的工作,將我在自然裡的見聞,透過各種方式轉化成一般民眾能懂的語言,套句網路流行語來說叫做「講人話」。

的確,無論在寫書、編書或準備課程,我常常時不時跳脫製造者的角色,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觀看:是不是合適?是不是能聽懂你的理念?是不是夠有趣?是不是能傳達知識?其實不停切換角色也不太容易,尤其當你沉浸在寫作的自我感覺良好、內容高大上的時候,現實就會一棒子打在頭上,因為看書的對象是一般人,艱澀的自然知識若未經轉化,赤裸裸呈現出來,那就很難達到傳播知識的效果。

對於一個學美術設計卻在教自然知識的斜槓人士來說,要學習的部分還是很多,我只能不斷努力,並自翔當個自然的轉譯者,在科學的基礎上,將在自然裡看到的美好、學習到的知識,運用我擅長的方式,或畫、或拍、或創作,與更多人分享,並且在這多元且豐富的數位時代裡,引領更多人走出藩籬,邁開腳步去看世界。●

黃一峯
成長於繁華的都市, 卻擁有一雙善於發現自然野趣的眼睛。
集寫作、繪畫、攝影、藝術設計、空間視覺設計等多重創作人身分於一身,專注於將自然素材做為創作元素,以美學觀點將枯燥的科學記錄方法轉化成活潑的自然創作。
2013年創立自然野趣 Nature Fun 生態教育工作室,用生動有趣的課程引領更多人走向自然、保護自然。
現為自然野趣NATURE FUN生態教育工作室創辦人兼課程總監、CMCN紅樹林保育聯盟顧問。
著有《自然野趣DIY》《婆羅洲雨林也瘋狂》《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》《自然怪咖生活週記》《鳥類不簡單》《動物怪咖偵探》等。

喜歡這篇文章嗎?請灌溉支持我們!